1
別把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才是最好的投資,改變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窮奢極欲 | 財經類 | Oct 9, 2023
此影片謄本由米奇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大家好,這裡是《窮奢極欲》— 一個離不開錢的頻道。
在《與所欲言》中,有一則螞蟻與蚱蜢的故事:勤勞的螞蟻為了過冬,整個夏季都在努力儲存糧食;懶惰的蚱蜢卻整天玩樂,最終在凜冬將至時後悔無比。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勤勞的重要性,但如果放回現實世界,多數亞洲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被教導要努力工作認真存錢,但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在過程中找到快樂。對於這個問題,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柏金斯在著作《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中提出了九大建議:
【把正向的人生體驗最大化 】
書中分享一則親身經歷:他跟一對律師夫妻是好友,他們雖然擁有成功的事業,但丈夫不到40歲就罹患癌症。妻子為此辭掉工作,陪伴丈夫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從這對夫妻的經歷中,柏金斯獲得一項重要體悟:「人們往往要面對死亡才會真正領悟人生有限的道理。」因此他認為還沒有遭遇苦難的人們,很難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但我們能做的是在當下開始思考,如何妥善規劃時間與金錢,將人生的體驗最大化。柏金斯認為,人生是體驗的總和,因此我們可以先開始規劃這輩子想獲得哪些類型的體驗,並從中留下難忘的回憶。
【儘早投資人生體驗】
大多數朋友的人生可分成三個階段:求學、工作與退休。其中有不少人會選擇把享樂的重點時段放在出社會前與退休之後,這樣的規劃雖然合理,但也等同把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奉獻給工作與存錢。對於這樣的安排,柏金斯有不同的看法。
他在書中提出一個思想實驗,要讀者先記錄每一年經歷的所有體驗,接著按個人的主觀感受為每一項活動打分數:喜歡的給高分;不喜歡的給低分。接著再以一年為單位,加總所有體驗的分數,並把每一年的總分畫成長條圖。畫成圖表後我們可以發現,人生的滿足程度可逐年堆疊,這是因為有所謂的「記憶股息」存在。作者認為,我們回憶過往正向的體驗時,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快樂,因此在長條圖上便會出現逐年墊高的型態。柏金斯認為,人們可藉由這個思想實驗,了解儘早投資人生體驗的重要性,用財經用語來描述,便是可以擁有記憶股息的長尾效益。這也表示,如果打拼一輩子,到退休後才開始享受人生,即使屆時身體仍舊健康,但一生累積下來的記憶股息仍輸給及早投資人生體驗的朋友。
【過世前財產歸零】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好奇,如果退休前就開始享受人生,是否會拉高晚年貧困的風險?對此柏金斯提出兩個看法:第一,以個體的角度來看,人們賺到的每一塊錢都要付出相應的時間與努力,因此如果在死後留下大筆遺產,除非是真的花不完的鉅富,否則以賺錢與消費的角度來看,每一分遺產背後的工時,都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在,最理想的狀態之下,如果不考量傳承後代,每個人的財產應該在過世那天趨近於零。
第二個主張,則碰觸人們對退休生活存在的不理性恐懼。書中列出實際的數據,證實多數人為了退休所存下來的錢,其實都超出真實所需。
美國員工福利研究院的報告顯示,該國的高資產退休者,在離職後20年或直到過世之前,其花費的中位數都只有資產的一成;而低資產的退休者,離職後18年的總開銷,也只有資產的四分之一。此外還有多達三成的退休人士,不在工作後,資產仍持續增加。
之所以會有以上狀況,原因在於人們的整體花費往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降低。即使是難以估算的醫療費用,如果妥善規劃好保險項目,也可以有效降低負擔。因此勃金斯認為人們餘生的財務規劃,比想像中的更好掌握。所以如果能好好計算,便更有餘裕勇敢消費。
【年金的作用】
如果想在過世前讓財產接近歸零,也就是將這一輩子工作與休閒的平衡抓到極致,那第一個問題便是要估算壽命長度。然而,沒人能知道自己何時會走。在無法精準預估的情況之下,該做的便是妥善避險。而在這裡,人們面對到的,是提早過世的損失,以及活過預期壽命的長壽風險。
對於以上兩種狀況,勃金斯的策略已比一般人更為激進。因此如果提早去世,這套做法所能享受到的體驗,本就遠多於存錢派。至於超出預期的長壽,勃金斯認為,人們可以轉向年金保險,或是類似的社保與私保機制,來為不確定長度的餘生設下基本的金流保障。
【在適當時機 將財富轉移下一代】
雖說勃金斯主張在過世前把財產歸零,乍聽之下似乎忽略了下一代的資源傳承。但勃金斯的意思,並非不給下一代留下饋贈,而是要在適當的時機以更有智慧的方式傳承,而不是直到過世後,才留下一筆現金。
書中提出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名叫柯林的婦女,離婚後不僅沒有贍養費,還得一人獨自撫養孩子。然而她的人生,在49歲那年出現重大轉折。當年她的母親過世,留下一大筆遺產。對柯林來說,這筆意外之財自然很好,但這時她已年近五旬,許多過往迫於無奈的選擇早已無法重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這筆錢提早交給她手中,柯林跟那孩子的人生都很可能截然不同。
類似的現象普遍存在於美國社會。聯準會統計發現,該國人民繼承遺產的時間點,大多落在60歲左右;而這時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都已定調。也因此,勃金斯認為,如果不管怎樣都要傳承財富,那應該選在子女更需要用錢的時間點,讓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用,甚至扭轉階級。
【取得儲蓄與支出的平衡】
維持生活要花錢,許多體驗也不便宜。提高生活的滿意度,本質上便是要探討儲蓄與支出的平衡。勃金斯認為,每個人要視自身狀況,找出適合自己的收支平衡。首先他建議讀者,針對健康、金錢與時間這三大要素進行思考,找到不同人生階段中最划算的交易。接著他引入「個人利率」的原則,這個名詞描述的概念,是隨著年紀增長,人們延遲體驗的代價就會越高。面對各種需要花錢的體驗,「個人利率」的概念有助於思考,只要當下支出或是延遲體驗,以找出更好的平衡點。
【如何規劃各種體驗】
許多人小時候都寫過願望清單,但長大後卻會發現,幾乎不可能實現清單上的所有項目。因此勃金斯建議,改用人生時段的概念,來規劃人生清單。
首先請在紙上畫出一條線,兩端分別是當前的年齡,以及人生的終點。接著每五年畫一單位,並在一個區段中,填入希望獲得的體驗。藉由實體化願望表,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年齡與體驗的關聯:有些事可以放到未來再做;有些體驗卻等不到。
【找出淨資產高峰】
延續上提,許多人沒能實現夢想清單的原因,在於「先存錢,後享受」的策略。這套邏輯沒錯,但什麼時候可以拉高享樂水準卻成了關鍵的問題。對此,勃金斯提出2淨資產高峰」的概念,避免人們在追求財富的路上忘了平衡享樂。而他最終得出的數字,大約是在45到60歲之間。也就是說,人們在這個時間段內,便可以花費手上的財富,而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享樂。
【在損失最小的時候承擔最大風險】
我們前面提過,要儘早投資人生體驗。這也就代表,人們年輕時能失去的不多,而這正是冒險的最佳資本。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到職涯規劃。勃金斯提醒,在做出各種選擇時,千萬不要低估。不作為」伴隨的風險。
總結來說,這本書不斷呼籲人們,儘早累積正向體驗,以此提高人生的滿意程度。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閱讀看看,挑戰一下作者提出的理論。
好了,這集的窮奢就到這裡, 我們下一集再見 掰掰~
1
1
1
1
1
1
1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