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

低薪、加班、高壓、過勞,四成台灣年輕人想躺平!內卷化?中國失業率破20%,躺平即是正義?資本主義惡化,年輕人不再信美國夢?書來面對EP35《集體倦怠》ft. @EmmaSleepTaiwan 躺平運動

超級歪 SuperY | 哲學類 | Aug 14, 2023

此影片謄本由Dionysus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2021年百度上的一篇文章《躺平即是正義》突然爆紅,不到一天時間,躺平相關的網絡言論權都被中國政府封殺。同一時期,一位美國年輕人在推特上發表「我不想有事業」,獲得將近40萬個讚。英文裏也開始出現躺平的概念,哥布林模式 (Goblin Mode),意思是不管世俗眼光的阿宅。這個字甚至成為牛津2022年年度詞彙。去年賴清德訪問台灣大學生,發現有四成學生希望躺平,上個月中國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突破20%。為什麼躺平運動得到了全球年輕人的共鳴?甚至變成一股文化潮流?為什麼老一輩的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佛系態度?今天要來面對的這一本書《集體倦怠》就要來談談,千禧世代的年輕人為何討厭工作,選擇躺平?到底是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還是社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戰後嬰兒世代 資本主義的美好年代
Post-War Capitalism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2019年網路上突然興起一個流行用語,叫做OK boomer(好了啦,戰後嬰兒潮老人),用來嘲諷老人家不懂年輕人的苦,把年輕人當成草莓族,抗壓性低。戰後嬰兒世代指的是大概在1946到1964年出生的人,這些人的年齡大概是55到75歲,像是美國的川普,台灣的蔡英文、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這些人都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Boomer。美聯儲研究發現,戰後嬰兒世代跟千禧世代在同一年紀時,會多出20%凈資產,也就是你爸媽在30歲之內的錢比你在30歲賺到的錢還多20%。為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了半個世紀,年輕人反而比上一代人更窮,導致這些老人不懂現在年輕人的困境?因為戰後嬰兒世代其實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全國勞資關系法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讓勞工可以合法組織工會跟企業組織集體談判,甚至是罷工。這些都會受到法律保護,這讓勞工可以爭取安全的工作環境,更優沃的薪資,加班費跟退休金的制度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1938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如果工作超過44小時,雇主就必須給加班費。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政商統治階級,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再次發生,會讓民眾對資本主義失去信心,就提出了社會福利金的概念,希望分散風險。如果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就要個人全部承擔,那風險太大,應該分散給全體國民一起承擔這個風險,這就是國家社會福利跟保險金的起源。所以戰後嬰兒潮的小孩之所以可以過的好,是因為大蕭條時代的父母生下他們的時候,也同時打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給他們。

戰後20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公平的財富分配,1950年美國CEO的薪資只有一般員工的20倍,但是現在卻是高達400倍。戰後20年的經濟繁榮,讓美國中產階級大規模擴張,所以經濟史學家Louis Human就說:當時社會氛圍樂觀到,認為資本主義幾乎適用所有人,美國夢的意識形態,就是在這段時間被打造出來的。這種環境讓人安於現狀,覺得資本主義運作良好,而且經濟穩定後,整體國民更有信心,也有更多餘裕去挑戰社會上的不公平,像是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去污名化,還有反越戰運動,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讓保守派的社會學家Robert Nisbet說,戰後嬰兒潮的小孩是「被寵壞的時代」,因為大蕭條時代的父母自己是苦過來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過苦日子,希望給他們更好的生活,讓小孩能夠去追求美國夢。這導致戰後嬰兒潮世代更自私,自我中心,不在乎別人。

但是在1970年代後,資本主義開始出現轉變,美國政府跟資本家開始提倡「個人責任運動」(Th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Crusade),就是把承擔經濟風險的責任,從政府資方轉向勞工身上,政府不要管太多,要讓個人自己去承擔失敗。耶魯的政治科學家Jacob Hacker把這稱作「風險大轉移」,最明顯的體現在社會福利,退休金,還有企業培訓上。雷根政府開始妖魔化社會福利,說拿失業就是一個窮人都是「福利女王」。政府提供窮人福利補助,只會讓這些窮人更不想去工作,反而會助長貧窮,政府應該收手,讓最有效率的自由市場運作,就可以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所以美國政府開始幫富人減稅,打壓工會勢力。這套風險大轉移的話術,竟然也得到了民眾支持,因為在60年代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後,黑人,女人開始進入職場,導致工作環境更競爭。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中產白人男性感覺岌岌可危,想要保住自己的階級位置,所以開始阻止別人享受福利,避免別人來搶奪中產階級的位置。許多民眾開始轉向右派,投票支持雷根政府。

再來退休金的概念也轉變了,原本退休金的本意,是你長期為公司賺錢,所以公司的盈利應該要在員工退休後多跟員工分享幾年,而不是把盈利都給股東,CEO。但是從1980年代風險大轉移後,退休金制度被資本家打擊,資本家開始宣傳一種新觀念,你要自己提早規劃退休生活啊,如果你負擔不起退休生活,那是你自己不懂得理財儲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要總是想著仰賴老闆給的退休金。在1980年代以前,美國有46%勞工在退休計劃裡,到了2019年,美國只剩16%勞工可以享受退休金。而在台灣調查發現,民眾認為38歲以後就要開始自己儲備退休金。勞退金只有雇主提繳每月工資6%,根本不足以支撐退休生,結果還是要靠自己存錢投資。

最後是連企業的培訓責任也私有化了,以前的公司會聘用沒有大學學歷的勞工,聘用之後再提供職前訓練。像是會計事務所的接待員可以受訓成為會計師,或是礦業公司會資助大學工程系所獎學金,等於是企業間接資助學生,鼓勵學生去讀書,所以培訓的成本都是由企業承擔。但是在風險大轉移後,培訓變成了個人責任,你要自己繳錢讀大學,考證照,培養第二專長,報名線上課程。這是在80年代以前的人,看來非常奇怪,明明這些訓練最後都是讓公司獲利,怎麼是你自己在籌錢,雇主反而不用花半毛錢,而且你自己花錢上大學學一技之長,還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如今只剩下少數工作會提供職場培訓,像是太陽能板產業或是白領高薪工作,老闆可能給你錢讓你去讀個MBA,或是當兵等於是付你薪水讓你來受訓。這一連串的風險大轉移,背後都預設了個人責任的意識形態,這點本身就非常美式,是因為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拓荒到新地點後自力更生,能存活下來的人就是最成功的人,向美國諺語理就會說「拎著鞋帶把自己提起來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bootstraps)」,意思是靠自己自力自強。 但這恰好忽略了戰後嬰兒是在可以自立自強,努力工作就有收穫,是因為上一代人幫他們打造了好環境,反而戰後世代的boomer榨乾了經濟資源後,留給我們這一代人非常糟糕的環境,要自己花錢讀大學,沒有社會福利,沒有退休金。但是別忘了,這些戰後嬰兒世代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是看著我們這一代在很糟糕的社會環境下長大,這就讓這些父母其實也非常焦慮,所以為了讓下一代保住優勢的階級位置,這些父母就給小孩從小接受更多教育結果,這就構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倦怠來源。

被學業壓垮的禧世代

1980年,美國突然出現許多兒童失蹤案,失蹤兒童會被印在牛奶盒上,像是美劇《怪奇物語》就是設定在這段時間,反映出兒童失蹤的文化焦慮。但事實上,80年代的兒童失蹤案跟以前比起來並沒有真的變多,那為什麼美國會陷入這種兒童失蹤的恐懼?其實是因為美國父母變的更渴望掌控小孩,所以只要有一個兒童失蹤案出現,就會被全國父母放大檢視,讓這些父母更想密切監控小孩的一舉一動。因為他們都出生在美國中產階級擴張的黃金年代,當這些人長大成家立業後,卻發現要讓小孩維持中產的位置越來越困難了,所以更加焦慮,希望透過教養,教育的力量鞏固小孩階級,這反而讓90後出生的小孩從小就感到壓力,他們的倦怠來源就是他們的父母。

社會學家Annette Lareau在1990年代做了一項研究,追蹤88位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小孩,發現中產階級跟勞工階級的家庭有很不同的教育觀,中產階級家庭的教育是規劃栽培,教小孩質疑權威,學會協商,學習才藝,這些能力恰好是校園職場重視的,等於是父母的教育已經是在搞軍備競賽,幫孩子未來進入好學校找好工作做準備。相比之下,勞工階級的教育是讓孩子自然成長,放養式的教育,家長工作都忙得要死才懶的管小孩。但是在2000年後出現了一種趨勢,電視節目開始請教育專家推廣「正確的」教養,中產階級的教育方式被當成典範,連勞工階級的家庭也在學,開始讓小孩補習、學才藝、參加夏令營,渴望的就是讓小孩晉升中產階級。但這樣的後果是出現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小孩,把他們的時間都規劃好,但卻從沒有突教過小孩要怎麼自己運用閒暇時間,而是不斷找事情去塞滿這些閒暇時間,所以千禧世代的小孩從小就被父母逼死。直到升大學時,突然要被迫找出自己的興趣志向,根本不知道是甚麼,第一志願選擇醫學院、法學院不是因為真的喜歡,而是為了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同樣的,美國在1970到1980年代,主修英文的人下降了50%,主修商科的人卻增加了2倍,就是因為階級焦慮,導致越來越多人選擇安全的科系。

這一整套的教育觀轉變,讓千禧世代把自己的人生簡化成只是一張履歷表,每個階段都是在為了下一個階段努力,這導致年輕世代付出了很多心理代價,壓力過大的學生可能選擇輕生。台灣在過去10年,青少年自殺率增加了3倍。有些人就變成過度努力的人(Overachiever),無論自己達成了甚麼成就,彷彿永遠都不夠。有些人則失去了原本做事情的熱情,因為當你的興趣嗜好變成資本,放在大學備審資料上,就會失去原本的意義。結果是入學考試面試無法真正反映一個人的能力,只是反映出你很會考試,很會展現完美的自己而已,這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冒牌者症候群」。很多人考上台大後卻覺得自己不配,當你把自我價值都建立在學業成就上,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考上台大後卻是跟全台各地的第一名競爭,發現自己不再是班上的第一名了,自我價值就會瞬間變低。所以千禧世代跟上一代的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我們被迫把自己變成大學申請機器人,但考上好大學後,卻又沒有得到父母,社會承諾我們的「成功人生」,那我努力20年來換得不就是一場空,那我還不如就躺平吧。

資本主義倫理 做你熱愛的工作

千禧世代的小孩從小被父母逼著考上好學校,但是真的出社會後,面臨的卻是賣肝,變成社畜,當免洗勞工。為甚麼有了好的大學學歷,年輕人卻依然工作得要死?因為在21世紀開始出現一種新的工作觀「去做你熱愛的工作」。最經典的例子就是2005年喬布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致詞,彷彿只要找到你熱愛的工作,努力打拼,你就會變成下一個喬布斯。但這掩蓋了資本主義的現實,恰好是因為你熱愛這個工作,所以可以容忍各種工作中的剝削,當你做你愛做的事,你就不會覺得在工作,所以就沒有上下班的區別,等於變成你24小時都在工作,而且還是你自願讓工時變長,你如果不這麼做,代表你不夠熱愛這份工作。「做你熱愛的工作」這種話術,也可以用來弱化勞工的階級,像是許多公司都會宣稱把員工當成一家人,一起打拼,一起做熱愛的事。但是想想看,你如果把你老闆當家人,你也敢跟你的家人要求加薪嗎?做你熱愛的工作,更可以用來合理化底薪。例如迪士尼樂園在應徵員工時,就要求員工必須熱愛迪士尼的一切,讓員工覺得可以在迪士尼工作已經是一種享受,不應該要求更高薪資。或是現在企業都有不成文規定,提供沒薪水的實習機會,讓你表現你有多熱愛這個行業,可以當作未來的跳板。你如果不去找實習,就已經輸給其他的競爭者,這等於是變相要求大家都要付出無償勞動,未來才能找到有薪水的工作。

研究發現在2006年到2013期間,美國徵人廣告的用詞裡,使用搖滾巨星Rockstar的字數量增加了8倍,因為企業都知道要合理化底薪,就需要用一些炫砲的字眼來真人,讓你覺得這份工作很酷,你會愛上這份工作,就不會計較薪水。如今「把熱情變成工作」已經深值在我們的文化裡,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很擅長做某些事,就會說你以後可以靠這個賺錢呢,很會打電動的人長大就應該去當電競選手,否則就是浪費了你的才能,但是這種思維其實是非常基督新教的觀念。社會學家Max Weber就認為,資本主義可以在16世紀的西歐興起,就是因為當時在宗教改革後,新教徒把熱愛工作當成回應上帝的召喚,宣揚要把工作當成使命,天職。最夠榮耀上帝的方法就是努力工作,當你在事業成功賺大錢時,就代表你是神選之人。當今21世紀,資本主義又再次推崇這種價值觀,去做你熱愛的工作,但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看清楚了資本主義的運作,工作的使命感只是在掩蓋剝削,再加上2000年後出生的人,大學畢業後剛好遇上新冠疫情找不到工作,所以資本主義給他們承諾也沒有辦法真的實現,那不如就躺平吧。

過勞的千禧世代 加班文化的起源
Burnout Generation

很多人以為躺平是因為低薪,但事實上,高新產業的人也想躺平,因為不管你是低薪還是高薪,你都一樣工作到死。從甚麼時候加班過勞變成了一種工作倫理?這種工作倫理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在二戰後,美國的矽谷高科技產業開始歌頌過勞文化。工程師可以超時工作,宅在公司不眠不休寫程式。矽谷公司會提供24小時自助餐,你可以隨時去吃飯,所以你想工作多久都行,不會被三餐打斷。矽谷的新創環境讓創業者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工會要求的40小時工時限制變的很落伍,彷彿一定要超時工作,才是「創業成功」的象徵,這種工作倫理在1980年代後慢慢席捲美國。

還有另一個源頭是顧問產業跟銀行業,許多長春藤商學院學生畢業後,都渴望到麥肯錫工作,麥肯錫被稱作顧問界的高盛。他們宣揚一種評斷好員工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準備好全心投入,為事業犧牲奉獻,你能為公司奉獻越多私人生活,就是越優秀的員工,過勞也沒關係。後來在麥肯錫待不下去的員工,離職後就被別家公司聘去當顧問,就把麥肯錫的過勞文化帶到美國各地。華爾街的銀行業也宣揚這種過勞文化,因為能進到華爾街工作的,很多都是常春藤畢業,從小就是第一名的人。這些人都有拼第一的慾望,所以進到華爾街後,就開始比誰可以在銀行裡待到更晚,把加班視為榮譽的象徵。你看,我可以為公司奉獻到這種程度。1990年代開始,許多企業喜歡雇用投資銀行家來當公司的領導階層,也就把銀行界的過勞文化,變成各個產業的常態。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加班過勞的常態化也出現在台灣的咖啡廣告裡。早期的咖啡廣告都在傳達美好生活,生活態度。但是近20年的咖啡廣告,卻從生活品味轉變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徵。這些廣告都在散播一個訊息,過勞加班都是職場的常態,你不需要去質疑這件事,你需要的是買杯咖啡來提神,繼續迎接工作的挑戰。資本主義不去改變有瑕疵的職場環境,反而兜售勞工更多商品,來強化資本主義。當我們無法改變過勞加班的文化,躺平就變成了最簡單的抵抗方式。

躺平反資本主義?注意力經濟陷阱
Lying-Flat against Capitalism

讓我們思考一下,當你躺平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很多人躺平是在家滑手機,滑Facebook,看Netflix,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父母那一代的人無法享受到的科技。但是千禧世代跟科技生活整合的更徹底,所以他們從來不會覺得無聊,不用出門認識人,也可以在家用交友軟體;不用出門看電影,也可以在家看Netflix。加上疫情後,許多公司都轉變成在家工作,更適合讓人躺平耍廢。但是作者就指出,千禧世代的這種休息其實不是真的躺平,因為就連休息時間也被資本主義入侵了。Netflix的總裁就說,我們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睡眠」,只要你還醒著,就可以把你變成Netflix的潛在客戶,或是當你在Facebook,IG上看到別人的炫耀文時,就會加深自己的相對剝奪感,感覺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想賺更多錢才能像朋友一樣出去玩到處打卡,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注意力經濟」。每個人的注意力能量都是有限的,資本主義可以趁你在躺平的時候,用社群網路,串流平台係偽裝成休閒娛樂,其實是在奪取你的注意力,讓你繼續去從事商業化的行為。

歷史學家Benjamin Hunnicutt就指出,休閒的概念原本起源自歐洲貴族,休閒是為了證明自己很有錢,不必工作,可以做一些對工作沒有幫助的事。而平民只有在節慶的時候才可以休息,像是在禮拜天進教堂,或是慶祝特殊節日,直到工業革命後才開始由法定的週休二日。1858年加州大法官Stephen Johnson Field就:「7天中有1天休息是規則,而且有經驗科學支持。」到了20世紀初,資本主義越來越有效率,生產力不斷提高,工會努力爭取減少工時,讓勞工突然多出許多休閒時間,這時候勞工反而不知道要幹嘛,所以都市裡開始出現新的娛樂,舞廳、電影院、公園、娛樂場所,都是在20世紀初開始出現,當今美國有數千個公園都是在這段時間建造的。但是當勞工有更多時間做休閒娛樂,娛樂場所就必須要營業啊,那就必須要有人來工作。所以電影院、遊樂園、便利商店、大眾運輸、郵差快遞都需要在假日營業,才能提供其他人的休閒娛樂。20世紀以前,勞工有空閒時都是待在家或是去教堂,20世紀後,休閒娛樂興起,勞工才開始在空閒時間出去玩。而在21世紀,勞工則是可以宅在家看YouTube,Netflix。但是觀眾可以躺平看片,就代表要有人來生產影片。YouTube不能躺平,才能有影片做給你們看。所以嚴格來說,躺平如果只是在家看片滑手機,你其實還是在仰賴別人的勞動啊。所以在2019年,史丹佛學者Jenny Odell就出版一本《如何「無所事事」》就是專門教你如何真正地躺平,你要忽略所有資本主義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產出,抵抗注意力經濟。躺平的時候如果還在滑手機,追劇,你依然是被資本主義搶奪注意力。

今天這支影片我們從歷史角度出發,解釋了上一代人活在資本主義最健全的時期,所以不理解當今年輕人遭遇的困境。當資本主義開始惡化時,父母就開始要求千禧世代小孩要考上好大學,讓年輕人從小就在高壓環境長大,結果出社會以後又被「做你熱愛的事」這種口號給綁架,被迫接受低薪,過勞也被常態化,年輕人被要求加班來迎接工作的挑戰。最後這連在躺平的時候,都可能被資本主義的注意力經濟趁虛而入。這些都是上一代的人不用面對的大環境,所以如果環境都變的如此惡劣,那幹麼還要努力?躺平即是正義。

1

1

1

1

1

1

1

IMG_1410.PNG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ALL-IN 280萬積蓄拍半自傳電影《填詞L》 唔搵金主避免局限創作 拍攝中間唔夠錢 靠工作賺錢再開拍 講廣東話填詞 台灣香港兩邊走

Mill MILK | 社文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尖沙咀韓國街超市打工 跟韓國媽媽整傳統泡菜 靠韓流發跡變全港5間大型超市 成韓國餐廳供應商 拆解細舖點準備60款伴菜小食 韓國街

Mill MILK | 社文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解構最後一個港式魚類拍賣場 牙朗體驗凌晨2點競投爭貴價魚!僅存魚類買手由凌晨2點開工到朝早6點 收入由一萬多起!當日$260/斤

Mill MILK | 社文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中國餐廳搶進香港市場,香港在地餐廳不斷關門熄燈,這個美食帝國未來何去何從?

窮奢極欲 | 財經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每天七千萬人造訪「美版PTT」申請上市 Reddit創辦人回鍋搞收費 引爆關版潮? 騰訊成大股東將會影響言論自由?【TODAY 看世界|小發明

TODAY 看世界 | 時政類

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