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SY|五個方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從心擁抱改變 |#五分鐘心理學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 心理類 | Jun 19, 2023
此影片謄本由無制限謄文小組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樹洞小劇場之一
A:喂,又有堆碗在這裡,我們上個星期說好了週一三五你洗碗,二四六我洗碗
B:行了,讓我打完這舖遊戲
A:我今天也很忙,你也知道,這些說好了是這樣的,你再不洗碗,我遲些不煮飯
B:夠了你想怎樣,我做事不辛苦,我每天加班到九點回來你還叫我洗碗
A:現在只有你辛苦,我照顧孩子就不辛苦嗎?你有沒有看到我要凌晨起身餵奶...
主持Peter: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日常衝突,其實有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
樹洞小劇場之二
A:親愛的,上個星期說好了週二四六你洗碗,但是我又看到有堆碗在這裡。我真的...你也知道我都很辛苦,我真的不想每天都洗碗,但我也知道你覺得有困難,你會否跟我說一下,有甚麼令你比較難跟到隔日洗碗
B:其實你也知道,我上班經常到加班,經常在八九點才回家,我真的心力交瘁。對我來說,工餘這兩三小時,真的是我放鬆的時光,我真的不想還要做事,工作日我真的希望可以休息一下。
A:多謝你分享我也了解到你公務繁忙,不如這樣吧,我們轉成文另一個分配的方式,你會不會覺得你假日相對上,好像比較多時間願意參與家務?
B:是的
A:平日我洗碗,週末你除了洗碗也幫忙做其他家務,你覺得這樣怎樣,你又說一下,對你來說是否最好的方法?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
主持Peter:這樣的溝通是不是有效很多呢,在今集五分鐘心理學中,我想講一下怎樣有效運用心理學原則,去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技能,因為無論你是誰也好,相信都會有時間需要說服,或者改變你身邊的朋友、親密伴侶、同事、上司或下屬,去改變他的想法和行為態度。當我們想嘗試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的時候,其實最常見的做法是怎樣呢?就是對方有一個阻力,然後我們再推大力一點,希望只要夠大力,我們就會推破那個阻礙,有時這些進路,不但未必去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就破壞了關係,究竟有什麼心理的方法可以用,以致我們做一件事做得更加順利?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想跟大家講一下題目。如果大家是第一次收看這個頻道,你好我是主持Peter,在五分鐘心理學這個頻道裡面,我們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去回應各種社會、生活、時事,以至關係對我們的詰問,使得心理學成為我們香港人的思想裝備,Building Resilience for the Times。
好,我們講到今天主題,怎麼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呢?其實是源自於我最近看過一本的心理學好書The Catalyst 《如何改變一個人》是由Jonah Berger去寫的,這本書提出一個系統化的方法,去分析究竟改變行為的阻力在哪裡,然後我們又可以用什麼方法,去一步一步去改變它。這本書的主題是Catalyst 催化劑,其實也都是講到,在這本書的中心思想,Catalyst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催化劑,如果大家在中學學過化學,可能都會知道,多數如果我們要令化合物質有化學反應,我們其中一個做法是要加熱,能多熱就加到多熱,最後就會拿到想要的化學反應。大家都知道加熱就像推一樣,可能會產生危險,不但浪費燃料,而且有時推下推下,可能就會爆。反而是Catalyst催化劑用另一個很不同的做法,創造一些改變條件或者製造平台,令改變得以可能。
這個心理學家,進一步提出五種做法,令我們有系統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而Jonah Berger將以五種系統化做法,用一單字去囊括它們就是「REDUCE」。「REDUCE」分別是指五個元素,首先第一個元素是「Reactance」亦是心理反抗;第二個元素是「Endowment」,亦是普遍我們會習慣已經存在和擁有的事;第三個元素是「Distance」,亦是我們改變一次距離,其實很難跳太遠;而第四個元素是「Uncertainty」亦是不確定性,要改變亦即嘗試新事物,我們會有一點害怕那種不確定性;最後一個元素是「Corroborating Evidence」,即有沒有足夠來自不同方面的證據,去說服你其實改變是應該的,或者我們就逐個逐個去看看這五行元素,我們可以怎樣運用去改變其他人的心理、行為和態度。
首先第一個元素就是心理反抗 Reactance,這就像一開始小劇場做的例子,就是代入老婆的角色,她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很明顯,因為在故事中,她明明和老公說好了各自隔日負責洗碗,你發覺到結果不如意的時候,你就會嘗試不斷推對方、去指責,但雖然道理可能在你那邊,但是你往往未必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我們可以怎樣降低心理反抗?這個我們需要轉一轉思維模式,就是與其去突破對方的阻力位,反而我們想了解對方其實阻力位在哪裡,與其不斷同對方說做做做做做做,我們可以將事情變成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你不做,不如你告訴我,當然問法是要真誠的,不是用一個質問的語氣去問對方,這樣就可能會帶來到改變行為的突破口。二來令對方拿走一點心理反抗,給予對方選擇的空間也很重要,例如在小劇場情境,比較成熟的溝通,會說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不如你也表達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補充。對方會有一個控制感,覺得整件事有商有量,整個心理反抗Reactance指數自然降低。
而第二個元素就是禀賦 Endowment,即是維持我們已經擁有的狀態,Endowment是源自一個心理學理論。一個叫禀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的心理現象,在禀賦效應的心理實驗裡面,研究人員將那些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而每一組會隨機送一個價值相若的禮物,例如其中一組是一個鬧鐘才算。另一組可能是水杯,看起來它們的價值差不多,之後就問參加者,當他收到禮物之後,問他你會不會想換成另外一份禮物研究發現,極少人會選擇換成另一份禮物,但其實這件事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兩組會選擇換禮物的人也這麼少,假設其實隨機來說,應該會偏向是一半一半。
研究人員就推導出,單單已經擁有一樣事物是會大大降低去改變的可能,這對於我們說服其他人都是這樣的,就是我們想改變對方,你會發覺對方一定會有傾向,就是保持原本有的習慣和行為,我們又可以怎樣去突破這件事去做出改變,就是嘗試突顯對方一直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例如如果你嘗試說服自己,開始一個閱讀的習慣,你可能會發覺相對上一些好處未必說服到你。例如可以成為一個更加有知識的人,或者是你的興趣來的,但你可以調轉另一個問題的角度,就是你一直保持現在的狀態,你會失去什麼呢?可能就是長遠來說,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事業成長,或者例如可能在拍拖交往來講都一樣的。例如某些情況當你要考慮分手,當然你也會受禀賦效應去影響,因為你本身一直都是跟伴侶保持著關係,但另一個可能我們更加客觀的角度,就是如果一直保持著現在的狀態,自己會損失了什麼呢?
然後就是第三個元素距離感 Distance,距離感的精髓,就是其實人因意見而作出改變,只會一時間去改變少少而已,但很多時候我們嘗試說服對方,想要對方的意見一步到位地改變。例如假設每一個人去意見本身是A點的,例如我用一個政治立場去講,例如一個人是極度反對墮胎的,你覺得任何情況都不應該墮胎的,在意見的另外一邊,就自然是應該是任何情況下,我們也有權利去選擇墮胎的,但如果你直接跟他說
我覺得你應該採納任何情況下大都應該可以墮胎立場,就會進入一個叫做Zone of Rejection,即拒絕圈就是對自己來說離太遠,就算你是有這樣的立場,例如你是覺得任何情況都應該有自由墮胎,你嘗試說服對方立場的時候,你也未必應該馬上拉去另一個極端的立場,反而你應該開始問他,會不會你覺得是一些很極端的立場,墮胎可能都值得被允許,例如是因姦成孕這類例子,你又是怎樣看的呢?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容許墮胎的話,你又覺得當事人可以怎樣做,這樣的說明是相對上有效過,比直接叫他跨100步容易很多,就是個意思是什麼呢,如果你想對方走100步,你就不應該跟對方說直接跨100步,而是你應該嘗試跟對方說走一步、走一步、走一步,將之重複100次去達至你想要的改變。
第四個元素就是Uncertainty就是不確定性,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當每一個人作出轉變的時候,也有一個恐懼。轉變後是否適合自己,究竟能否回頭重來呢?例如其中一個例子,你本身很喜歡運動,但你女朋友就沒什麼運動的習慣,這個時候你想嘗試說服去,去跟你一起玩水上活動,其中一個方案就是跟他說,不如我們今個星期日去運動用品店買一套水上活動的產品,買齊了之後,我們就會自然去玩,第一個提案。第二個提案就是嘗試找網上的免費水上體驗,可能在一天你們本身享受的日程,可能看電影食飯等,嘗試抽一些時間去試一下水上活動,你覺得你女朋友會比較容易答應哪個提案呢?我相信是後者多一點,因為你想想前者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有很多不確定性,可能會想買一堆水上運動用品,究竟我們是不是真的會喜歡玩的?嘗試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但反而在後者裡面,其實嘗試的成本是低很多,即使嘗試過後不喜歡玩也沒甚麼大不了,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降低其他人嘗試的成本,其實往往有助我們促使其他人行為上的改變,這方法在商業上的應用也有很多。例如大家會看到很多會藉方案,一些不同的產品都會推出一些試用方案,正正運用了降低不確定性的原則。
而最後一個元素是Corroborating Evidence,中文可以理解成多方面支持的證據,你會發覺有些時候,我們要改變其他人一些很根深蒂固的想法,例如這本書提及一個例子,怎樣去嘗試令其他人有動機去戒毒,例如你想想如果某人是毒品的使用者,我相信他身邊應該都有朋友,或者甚至是家人,可能會勸他特別是如果去到令生活出現問題,但你會發現可能變成恆常的耳邊風,你過一陣子都會有人這樣跟你講每一陣子都會有人跟你這樣講,補強證據原則指出,其實如果你有多方面意見,最好可以集中在一個場合一次過講。例如有一個人真的很想改變他一直吸毒的行為,與其逐個逐個理由跟他說,可能不妨要令事情變得凝重一些,在一個家庭會議或者難得全部家庭成員在的聚餐上,直接跟他說而每個人都要說得出自己理由,當然說自己理由的方法要避免指責。我們要將出發點放在愛他想為他好,這做法一定會引起他很大的反嚮,多數他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被人圍,但往往如果有些事情是很需要被改變,這方法往往是比較有效的做法
這件事套用到不同的情境也會適用包括例如在工作場所,可能你會想勸服某一個同事去改變行為。其中一個做法就是例如有三至四個同事,跟你同一立場都想去改變,你可能就間中逐點逐點去講,但你會發覺這樣其實那個強度是不夠的,它會逐漸開始建立那種心理免疫力,甚至可能會覺得你們煩,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嘗試將這些不同的證據,去濃縮在一個最關鍵的時機,然後再嘗試運用上面的原則去改變它。
總言之 The Catalyst 本書是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當然我們如果想其他人改變,有些時候的而且過了我們要花點功夫,花點力量去推行一些對方可能都會有些改變,但其實有時候這樣未必會達到目的,反而會有它的反效果,反而我們更要問的問題,就是怎樣去減低對方改變的阻力,對對方來說令到改變變得輕而易舉。我們可以從五個原則去想,再重複多次:降低對方的心理阻力,去強調一些不改變所帶來的後果、,去減低改變的難度,去減低改變的不確定性,最後集合多方面的證據,以一個濃縮的方式去展示給對方看。這些就是一些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改變其他人行為的方式,希望今天的心理學內容,可以幫助大家去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親密關係都更加順利,我們今天時間又差不多了,我們下一次的五分鐘心理學再見,下次再會。
1
1
1
1
1
1
1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