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

默默無名的非法女巫 如何成為國家級女神? 晉身全國信仰? 歷史上真實的媽祖

cheap | 歷史類 | Feb 27, 2023

此影片謄本由BS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每年的農曆三月,全台地的媽祖廟,會開始一連串的慶典,規模動輒數十萬人參與,被譽為全球三大宗教盛事,不只台灣,媽祖更是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與整個海外華人的共同女神,而媽祖歷史上真有其人,且是一名鄉間女巫,以占卜為業,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媽祖死後的一百多年,媽祖一直默默無聞,還只是非法的地方信仰,會被政府取締的那種,不過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媽祖信仰不但就地合法,神格還越來越大,成了全國信仰,不再只是地方小女巫,接著經歷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共冊封了媽祖三十六次,媽祖一直從「夫人」、「妃」、「天妃」到「天后」,封號最長達64個字,並在清朝晉身國家祭典,在春秋兩季,官員會行三跪九叩之禮,親身祭拜,與至聖先師、關聖帝君同等級,到底媽祖是怎麼從鄉間小女巫,奱成了天上聖母、國家級的女神呢?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那麼故事得從媽祖的生平說起,媽祖不見於正史的記載,畢竟只是鄉間女巫,而各種傳說則有多個版本,但故事大概如下,媽祖是福建莆田人,本姓林,誕生於西元960年,剛好是宋朝建立的這一年,她是湄洲島的一名女巫,或稱為仙姑也行,以占卜為業,且她是具有法力的,能救助遇難的船隻,不管是遇到暴風雨,還是海盜,只要跟她祈禱都能獲救,因而有航海女神的稱號,在她死後,後人幫她建了座小廟,媽祖信仰就此展開。
雖然宋朝是一個迷信的朝代,有利於媽祖信仰的發展,但媽祖信仰能發揚光大,還是多虧於「行銷」。最早媽祖也是有競爭對手的,與媽祖差不多年代,同樣是女性、同樣是在莆田,也同樣是女巫出身的錢四娘,她是位千金小姐,但從小立志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以造福後人,如果說媽祖是海神,那麼錢四娘是收穫之神,是治水的英雄,不過後來暴雨催毁了眾人辛苦修築的大壩,錢四娘在極度悲憤下投水而死,後人感念她的恩惠,便為她立祠祭拜,朝廷也敕封其為「夫人」,俗稱錢夫人,在宋朝末年的莆田,同樣祭祀錢夫人與媽祖的廟,正殿供奉的是錢夫人,後殿才是媽祖,因此錢夫人的神格可是在媽祖之上,但最後卻因為行銷不利,錢夫人信仰未能廣泛流傳,媽祖卻逐漸開枝散葉。

這關鍵是媽祖信仰的行銷大師──莆田的白塘李氏,由於莆田人都普遍信仰媽祖,李家又是當地望族,於是在1086年,在長子李富1~2歲時,以他的名義蓋了全世界首座媽祖廟「聖墩祖廟」,不過這時媽祖仍是地方信仰,屬於陰廟,雖然深受信徒喜愛,但宋朝政府不斷查禁無牌的陰廟,使得媽祖信徒急於給媽祖爭取合法地位,終於在40年後,李富的堂弟李振,跟著宋朝使節團出使高麗,回程途中遇到暴風雨,差點死在海上,還是向媽祖祈禱才獲救,回國後,李振透過使節團的官員,向朝建請賜廟額,朝建才賜予了「順濟」。有了牌照後,媽祖信仰就地合法,這才可公開傳教。

五年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下,李富率領鄉勇抗擊金兵,有幾次差點因為海難遇難,還好又是媽祖顯靈,宋金議和後,他回到了莆田,開始致力宣揚媽祖信仰。在1150年,李富60多歲時,又重建了「聖墩祖廟」,最關鍵的是,為了寫重建廟記,李富請了進士廖鵬飛來寫,這是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記錄,包含說媽祖生前是一名女巫,如何就地合法等,為媽祖的生平留下寶貴記載。接著李富又把本來位居右側的媽祖像移到了中間,媽祖因此從陪祀神升格成主神,但主神兩側需要左右護法才有牌面,李富一時不知道找誰,於是找來了朱家兄弟,話說這個朱家兄弟,正是最早宣揚媽祖信仰的人,比李富他家還早,根據記載,莆田的朱默三兄弟與女弟子六十娘,是媽祖在世時的門徒,在媽祖死後,他們仍不斷為媽祖宣揚靈感,由此可知,媽祖生前絕非普通的女巫,而是有信徒的宗教人士,可以想像一群人在媽祖面前「感恩師父──讚嘆師父──」,但後世的媽祖信徒傳了幾代之後,竟然忘了朱家兄弟的來歷,於是編了一個媽祖斬妖除魔的故事,說這兩位護法本名叫做嘉佑與嘉應,是中國神話中的海怪兄弟,並稱「嘉氏二怪」,這兩個怪物頗有威力,經常在海上興風作浪,過往的船隻受害頗多,漁民、商船都苦不堪言,最後海神媽祖現身,收服了這兩隻怪物,成為媽祖左右護法,後來哥哥朱默變成了穿青衣的千里眼,弟弟朱點變成了紅色的順風耳,沒想到千里眼與順風耳竟然是最早行銷媽祖的人。因此媽祖信仰能從眾多地方信仰中脫穎而出,關鍵還是後人的傳播,錢四娘就是沒有朱家兄弟、白塘李氏的宣傳,才不如媽祖普遍。

而另一個關鍵是官方的大內宣,北宋滅亡後,南宋敗逃到長江流域,建立起新的政權,並往海上發展,由於當時的航海技術沒有現在成熟,人們遇見狂風暴雨只能祈禱,歐洲人遇到海難會找上帝,阿拉伯人是阿拉,而福建人就是找海神媽祖。接著是南宋定都臨安,並大量啟用浙、閩兩省的人才,而媽祖信仰的大本營福建莆田更是抗金的中堅力量,像是李富自己募兵就可以募到三千人,媽祖信仰就隨著莆田士兵向外擴張,兩浙、廣東都受到影響,莆田人只是一贏到戰爭,就會歸功於媽祖,朝廷也就屢次誥封,加上莆田後來出了一個宰相陳俊卿,他也是媽祖的信徒,由於陳俊卿位高權重,在他的推廣下,媽祖成為了全國信仰。元朝建立後,媽祖信仰的重心移到了泉州,因為泉州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另一方面,元朝的大本營在北方,相當仰賴南方的糧食補給,而海運怕被海盜搶、怕天氣不佳,靠海吃飯拜女神媽祖也就很正常了。

接著明朝奉道教為國教,皇帝不是在煉丹就是玩女人,特別喜歡拜玄天上帝,由於玄天上帝也有水神的性質,就搶了同為水神的媽祖生意,更將媽祖納入道教的神仙譜系,因此明代的媽祖並未大力發展,那為什麼今天媽祖信仰會如此流行呢?正是因為清朝官方不遺餘力的推廣。

1679年底,清廷不但平定了三藩之亂,還想趁勝追擊,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一舉摧毁台灣的明鄭勢力,但當時是冬天,台灣海峽吹起東北季風,荷蘭在巴達維亞的援軍,無法合時會合,隔年二月,清軍水師與明鄭水師大戰於平潭島,起初接戰不利,但忽然海風大作,反而逆轉擊退了鄭軍,清水師提督萬正色是泉州人,也是媽祖的信徒,認為是媽祖顯靈,於是奏請朝廷誥封,清廷不但予以誥封,還請中央官員南下,到莆田湄州天后宮致祭,非常給媽祖面子,媽祖幫助清軍的消息,經過清朝的大外宣,在整個東南沿海傳得沸沸騰騰,而明鄭水軍拜媽祖的特別多,副總督朱天貴更是媽祖的同鄉莆田人,於是內心產生了動搖,覺得媽祖都幫清軍了,我還在幹嘛呀?在清軍的心理戰下,朱天貴最終率領三百艘戰艦,兩萬名士兵投降了清朝,約占明鄭水師的三分之一,清廷海軍實力因此大增,1683年,鄭經去世,清廷派降將施琅,率領這支「媽祖軍隊」逼降台灣,將台灣納入版圖,媽祖既然為清朝立了大功,清廷也給予盛大回報。

之後媽祖信仰遍布全台灣,清政府藉由給媽祖安定民心,處理各族群的紛爭,轉移對政府的不滿,如當時台灣8+9械鬥嚴重,各族群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如漳州移民拜開漳聖王,安溪人拜清水祖師,同安人是霞海城隍,唯有媽祖是移民的共同守護神,每當大家打累了,就會請出媽祖仲裁,因此媽祖多次受到誥封,神格就越來越高,由妃晉升為天后,列為國家祀典,且台灣移民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經常發生致命船難,有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諺語,因此大家上船前,都要升去媽祖廟拜拜,甚至把媽祖神像帶在船上,而若可以順利抵台,事業有成之後,往往會在台灣建媽祖廟謝恩還願,這就讓台灣的媽祖信仰越來越盛行,到處都可以看到媽祖廟。

媽祖信仰到台灣後,也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甚至與大陸的媽祖已不太相同,在福建,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在神話中收服了海妖,在清代又幫助明鄭與施琅作戰,但在台灣,除了把你從海上撈起來,祂的業務包山包海,與原住民、其他族群的戰爭、扺禦盜匪、防止瘟疫、蟲害、降雨、治病、預防地震,甚至是戀愛婚姻、祈求懷孕、金榜題名等,台灣媽祖早已從海神轉化為母親之神,身受台灣鄉民喜愛,這點從媽祖的稱呼也看得出來,媽祖生前人稱林默娘,怎麼台灣會叫媽祖呢?閩南人對死後的先人稱為「媽」,而媽祖未婚而成仙,故稱「娘媽」,現在莆田地區還是叫媽祖為媽娘,而不是台灣叫的媽祖,不過台灣的媽祖信徒認為,媽祖成仙後,也會繼續成長,故稱「媽祖」,後來又加了一個婆字,變成了「媽祖婆」,「媽祖婆」是台灣獨特的叫法,明明媽祖得道升的時才28歲,且未婚,稱呼媽祖姐姐似乎比較好吧?但媽祖的造型,大多是面目慈祥的中年婦女形象,體態豐腴、雙眼微闔,目測約四、五十歲,就像是親切溫和的媽媽,給信徒們帶來安全感,一種溫暖的感覺,台灣媽祖正是母親的意象,而中國媽祖神像的外表多是年輕美貌的瓜子臉,體態纖瘦的形象,且特別喜歡巨大雄偉的神像,與台灣的媽神普遍嬌小不同,台灣因為是媽媽神明嘛,太巨大會給人距離感,因此不會太大隻。

另一個台灣特有的特色是「謁祖」,傳統信仰認為,由於媽祖是由移民帶來台灣的神明,神力比不上大陸的本尊,因此要定期向娘家充值神力,將祖廟的香灰帶回合爐,這稱為謁祖、進香,而進香的路線,也正是當初先民開墾的回溯,有一種「飲水思源」的意思,這是台灣媽祖的特色,東南亞各地如馬來西亞的媽祖是不會回福建謁祖的,如鎮瀾宮的大甲媽早在雍正年間,就有回湄州祖廟謁祖的傳統,不過不像現在每年一次那麼頻繁,畢竟橫渡台灣海峽有風險,加上所費不貲,每十二年才回祖廟一次,就近由大安港出海,不過日治時代與戰後兩岸政治的問題,大甲媽無法再回湄州祖廟謁祖。而北港朝天宮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因緣際會下,大甲媽改跟北港媽謁祖,也維持了數十年,但在1987年,這一年是媽祖昇天一千年,加上兩岸關係和緩,鎮瀾宮決定回一趟祖廟,將中斷已久的香火再次延續,並迎回祖廟的媽祖神像,表示大甲媽是由湄州祖廟分靈的正統媽祖廟,而往年謁祖的北港媽,改成「遶境進香」活動,兩者是神格平等的。

不過台灣宗教界對「要不要回祖廟謁祖」,有著不同的聲音,以中部大甲鎮瀾宮為首的,「臺灣媽祖聯誼會」認為需要,屬於湄州進香派,而南部的「臺灣寺廟金蘭會」則認為台灣媽祖從清代分靈過來,靈力比湄州媽更強,根本不用回祖廟充電,對謁祖有不同的看法,其實這就是政治問題了,也確實中國官方把媽祖當成統戰工具。

媽祖信仰一千年了,還是呼應了最早的故事,不管是宋朝、清朝還是阿共,媽祖都是官方在政治、軍事、外交與內政的工具,為當局者所利用,但對於我們小老百姓來說,媽祖是慈祥的守護神,在二戰期間,台灣經歷了美軍無數次的轟炸,根據統計,全台灣至少有33間媽祖廟,在二戰期間替鄉民抵擋炸彈,接炸彈的模式還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衣裙接砲彈,如台南開基天后宮,彰化伸港福安宮,第二種是用雙手接,或用腳將砲彈踢開,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屏東慈鳳宮等,第三種是其他型,此類型的媽祖未必會接砲彈,但會用各種方式保佑居民,在二戰末期,由於美軍的狂轟猛炸,讓當時的人們疲於逃難,媽祖又是全台灣密度最高的廟宇,無論是在媽祖廟附近,或是躲進媽祖廟避難的人,自古以來媽祖救難的傳說,與戰爭逃難的集體記憶連結,就有了「媽祖接砲彈」的神蹟。

1944年底到戰爭結束前,幾乎整個台灣從南到北,都被美軍炸了一輪,且空襲對台灣的影響很大,根據總督府美化過的資料,光死亡人數就達6100人,受傷近一萬人,房屋全毁、半毁4萬6000棟,農業、工業、交通設施半殘,台灣的慘況可能與動畫《螢火蟲之墓》相差不遠,但這段歷史,由於戰後國民政府「親美抗日」的史觀影響,教科書上是不會寫的,至少就我來說,我小時候並不知道美國轟炸過台灣,甚至在十年前部落格流行時,我曾看到一篇「恒春鵝鑾鼻燈塔」的遊記,上面寫因為二戰期間,日本的戰鬥機在此掃射, 留下清楚的彈孔,在一連串的轟炸行動中,又以台北大空襲最為慘烈,根據當事人的口述歷史,今天寧夏夜市旁邊的蓬萊國小,對面的殯儀館屍體已經疊到滿滿滿,80年過去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已逐漸凋零,而作為後代的我們,因為中華民國史觀的問題,也慢慢的淡忘這段歷史,但如同反戰電影一樣,把戰爭的慘烈真實呈現,才能避免戰爭。

1

1

1

1

1

1

1

IMG_1410.PNG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爸爸是黑白通吃的娛樂圈大佬,兒子卻被嘲是「扶不起的阿斗」|向佐|向華強|叉雞

叉雞 | 娛樂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揭密】手機是如何摧毀我們的?如何停止浪費你的生命?

維思維WeisWa | 心理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滅蟲公司騙走全港市民70億,背後原來有五個高人在背後操作,他們是誰?|奇案調查

解密工作室 | 懸疑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米紙|懷緬昔日屋邨情懷 30年冬菇亭漢記大牌檔光榮結業 一亭四檔成僅存格局全港少於廿間 瀝源邨參照新加坡模式成首代Food Court 四代人

米紙 | 社文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世界各地原來都有唔同嘅「長輩圖」!外國「長輩圖」興用咖啡同茶?搵婆婆設計「長輩圖」 到底有咩必要元素?日本衍生「New Ugl

Mill MILK | 社文類

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