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

【下集】如何用心理現象,騙別人愛上你?你被操控了卻不知道!【心理學】

維思維WeisWay | 娛樂類 | Mar 13, 2021

此影片謄本由燕子生命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嗨,大家好我是阿維,今天接著說上集的8個心理現象,如果還沒看過上集的,我建議大家先看了上集(燕子:上集已經係上個星期印咗俾各位手足),那樣才會比較好理解接下來的內容,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開始吧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5. 從眾效應(心甘情願的扭曲)

所謂「從眾效應」是指一個人被群體的影響下,會產生自我懷疑,並很可能跟著大多數人的方向,扭曲自己的認知、行為和判斷的現象。

首先,我還是給大家看一段影片,這是1962年美國實境電視劇透過隱藏鏡頭拍攝實驗對象,一開始不知情的受試者已經在電梯裡了,然後安排演員陸續走進電梯裡,背對著電梯門,然後觀察受試者的反應,開始時受試者覺得幹嘛大家都背對著門啊,慢慢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要照著做,雖然不解,但他還是一點一點的開始移動著,他看了下手錶,但這只是讓他更自然的轉過身去而已。

接下來的受試者是一個戴著帽子的年輕人,一開始大家背過去,他也背過去了,當門打開時,居然換了方向,雖然他搞不懂,但還是照著做。接下來我們看看,如果大家拿下帽子呢,他也跟著拿下帽子,然後大家如果帶上帽子呢,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帶上帽子吧。

這實驗雖然不是很正式,但還是蠻搞笑的,我們還是看看真正提出「從眾效應」的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Eliot Asch)在1956年做的實驗,他找來了一批大學生,並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有關視覺判斷的實驗,然後把他們分成8人一組。事實上,每組裡面只有一個真正的受試者,其餘7人都是實驗人員,當然真正的受試者並不知道這件事,實驗開始後給所有人展示一張畫有直線的卡片,同時旁邊也放了個標注A、B、C不同長短的直線卡片,要求所有人說出A、B、C中哪個直線長度與第一張相同,而實驗也故意把真正的受試者安排在最後一個回答,答題共有18次,答對答錯並沒有任何懲罰或獎勵。

首先,第一題和第二題的7名實驗人員都會回答正確答案,第三題會故意答錯,接下來第四到第十八題會一起選擇答對當中的四題,其餘一律選擇錯誤的答案,實驗主要是觀察受試者會不會因為其他人選擇錯誤的答案,自己也會跟著這樣做,結果發現真的會。在所有受試者中,有37%的人大多答題中都會跟隨大眾選擇錯誤答案,有75%的人至少有一次從眾現象,而當他們獨自答題時,答錯率卻不到1%。

那有從眾現象時,人們都會變笨?

也不是了,實驗後阿希對受試者做了一些訪談,歸納出三種情況:

第一,受試者知道答案是錯的,雖然對群體抱有懷疑,但卻跟著選擇錯誤決定發生行為上的扭曲。

第二,受試者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同,不過認為大多數人應該是對的,跟著選擇錯誤的決定,發生判斷上的扭曲。

第三,受試者直接受到大眾影響,並沒有發現問題錯誤,進而選擇錯誤的決定,發生了認知上的扭曲。

這些扭曲會使人認為「這麽多人這樣做,那他們很高幾率是對的」或是「大家都這麽做,我不這麽做才是錯的」。之前Facebook上有許多流行「測什麽什麽的」或是「十年前的我」對比照,當時幾乎Facebook滑一下全部都是這些,這也是一種從眾效應。當然我沒有說這是錯的了,雖然有些事情沒有對錯之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所做的事,是很容易被他人影響的。

1

1

6. 吊橋效應(生理歸因錯誤)

你相信一見鐘情嗎?第一次的見面就愛上了對方,有人說是因為對方的顏值吸引,有人說是因為找到與自己價值觀相似的人,也有人說是因為遇上對的緣分等等,這些可能都沒有錯,但這不是我要探討的。其實有種心理現象也可以騙對方出現一見鐘情,它就是「吊橋效應」,吊橋效應是來源於生理激發狀態的歸因錯誤(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錯誤認為導致出現生理反應的原因,例如在危險時出現的心跳加速會被誤認為是因戀愛而出現的心跳加速。

1974年,大學教授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和亞瑟.阿隆(Arthur Aron)進行了一項吊橋實驗,他們找了一批男性參加實驗,並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人會在一個很高且窄小的吊橋中訪問,而一組人則會在一個普通剛好在河床上的木橋上訪問,兩組男性都必須走到橋的中間進行訪問,而訪問他們的是一位美麗的女研究助理,訪問完後女助理會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給這些參加者,如果想了解實驗結果可以打電話找她。

結果發現,打電話給他的大多都是走吊橋的男性,而且都提到與情愛約會內容有關,他們在恐怖吊橋出現的心跳加速冒汗等生理現象,被不自覺的誤以為是因為見到漂亮女助理而對她一見鐘情,所以各位男生如果要約心儀對象,可以選擇一起看恐怖電影或是挑戰性的活動,不過雲霄飛車就最好不要啦,那會起反效果的。

1

1

7. 巴納姆效應(自我放大標籤)

心理學家伯特蘭.佛瑞(Bertram Forer)做過一項實驗,他讓一群學生做一項心理測驗,測完後給他們2份測驗結果,一份是真正的測驗結果,一份是以模糊、模棱兩可的描述偽造的結果,並問他們,你覺得哪一份描述是自己的,結果發現59%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學生都認為那份假的是他們的測試結果。在1948年,佛瑞也做了另一項實驗,同樣的,他讓學生們做了一份人格測驗,但是這次,他只給全部人一份同樣的測試結果,並要求他們為自己的測驗結果的準確度打個分數,從0到5分。

事實上,佛瑞給所有人的這份結果,只是從一些星座或人格關係描述中拿出來拼湊而成的,結果大家都認為符合自己,都平非常高的分數,平均竟然是4.26,也就是說人們容易把一些籠統、模棱兩可的描述,例如「你有時候安靜、內向,但有時候你也有親和、外向的表現」「你熱愛自由,所以被受限時會感到不滿」「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愛,但有時候會對自己要求太高」。這些模糊的描述往往容易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不必所有都對,只要講中其中一兩點,人自己就會把它放大,就認為「對,我就是這樣的」。

佛瑞也重覆了數百次的測試,結果平均值依然是4.2,所以大家在做一些星座或人格測驗就要注意這個巴納姆效應啦。

1

1

8. 交互記憶(無形的潛移默化)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交互記憶 Transactive memory」,也就是說當有兩個或以上的人一起共事的時候,人們會採用互相交換記憶的方式來保存一些信息,以降低一個人的記憶容量,同時達到記憶保存的效果

還能交換記憶!?舉例說好了,這裡有A、B、C三個人,他們一起到野外露營,三個人中A擁有許多烹調的相關知識,B有野外求生的經驗,而C則有一些緊急醫療技能,他們彼此都知道誰誰誰有什麽相關技能,當A受傷了知道要找C幫忙,B要準備食物時會找A幫忙,所以自己本身就不用特別去學習和記得相關知識,他只要記得遇到問題要去哪裡找答案就可以了,這就是所謂的交互記憶,依賴他人的記憶,自己只需要記得記憶存在哪里,而不是記得答案本身就好了。

現在有了網絡,資訊爆炸的時代這個現象就更常見,我們每天都有很多資訊要吸收,特別去記得一些不常用的知識感覺就是浪費腦容量,所以當有什麽問題還是打開電視、YouTube、Google就好了,自己根本不需要想那麽多

那這樣有什麽問題呢?確實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這樣啦,大家想一想你在搜索資料時,不管是Google還是YouTube什麽都好了,大家是不是都只會點開搜尋排位前123名的答案呢?電視新聞也只會永遠看那一兩個常看的報道,只要得到「足夠的答案」,其他就不用再理會了吧,所以只要能把「資訊」排在前排或故意選擇性報道,我們就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接收到了所謂的「正確訊息」?

畢竟我們要得知外面的世界,就唯獨看新聞、滑Facebook、YouTube等媒體,所以是不是只要誰能控制媒體平台,就代表誰能控制我們的眼睛耳朵了呢?再進一步說,新聞媒體要資金才能持續下去,那肯定就和大財團、政府機構脫不了關係的,所以你所看到聽到的,只不過是「他們」希望你看到聽到的,一些「他們」不想讓你看到的,你永遠都看不到。

那這時我們的想法還是我們的想法嗎?你真能獨立思考嗎?那我們能怎樣,不能看電視囉?當然大家別誤會,我這裡不是想告訴大家直接斷絕網絡,搬到深山裡生活什麽的,只是想提醒大家,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怎樣的狀況。

說了這麽多,重要的還是這點,我們要怎樣才算是獨立思考呢?在這時代的洪流中,這些現象我們確實是難以避免,而這些心理現象也沒有說一定是好或一定是壞,要看使用者是怎麽使用它們,我們並不是要逃離它們,而是至少要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有辨別好壞的能力,那怎樣才能判斷可信與否、對與錯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道德良心」,等等先別急著反駁

首先,這不是什麽科學不科學或是神學不神學的觀點,反而是人類科學的根本,更貼切的可以說是一種人類學。從一個簡單的角度來說吧,一個人有沒有犯罪,是根據法律來判斷的吧,而法律是怎麽編寫的呢?是人編寫出來的,那人又是根據什麽編寫的呢?「正確人性道德」編寫的,在人文學中的好人壞人、自然界中的善與惡、美與醜,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以「道德良心」為基本。

我們會稱漂亮的女生和很帥的男生為男神和女神,是因為從古至今,神是美好漂亮的象徵,為什麽好的事物都是神聖的,壞的都是邪惡的,因為這就是「人類基本的理」,所以當你無法判斷這個事情的對與,不妨以道德良心為基礎。

1

IMG_1410.PNG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腦筋急轉彎2片尾解析+12大彩蛋|小彬彬竟然出現?霹靂包原型?AC113?留言抽官方贈品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戰勝阿焦大作戰!腦筋急轉彎2最強指南|4招把阿焦變成神隊友|劇透|Inside Out 2|留言抽好書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腦筋急轉彎2無雷解析|小心你的情緒內戰!5招搞懂你的腦|留言抽好書|Inside Out 2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返工成日聽到「一代不如一代」 係源於心理偏見?社會學分析不同年代人特徵 點解00後會衝擊職場生態?|#Pantry有嘢斟 #4K

Mill MILK | 心理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00後擲廿萬創業開韓式自拍館 半年回本開分店 月打4份工返茶餐廳做樓面 拍Reels過900萬觀看次數 00後鍾意創業搵滿足感 抗拒朝9晚5?|#700萬種生活 #4K

Mill MILK | 社文類

0

bottom of page